審慎面對中國比起鎖國當然是「利大於弊」及「反中」光譜 (5) (0403修改版)

美國、中國、歐盟是現今世界三大經濟體,面對中國是必要的,如果一昧逃避這個現實進而拒絕中國,那任何理由、任何藉口都是「反中」。貿易自由化 (區域經濟體) 是趨勢,嚴格來說,馬政府面對這個趨勢的決策具有高度理性,也是正確方向,尤其「經濟靠中國、安全靠美國」的兩面手法策略可說高明。然而,中國對於台灣統戰陽謀是眾所周知的事實 (例如以經促統) ,因而與中國貿易自由化之下,台灣是否「利大於弊」,這個「利」必須要考量自由與專制國家間在市場開放之下的體制不對等,以及中國是否會利用其規模經濟之優勢以「一隻看得見的手」操弄台灣市場 (也許這樣推論有問題,也無關乎大國吃小國之問題,但台美或台日間就比較少有這樣的疑慮) ,這些考量我個人界定為「恐中」。「理性」面對中國有必要,恐中之下的「感性」預防機制也有其必要。
 
今日新聞看到這則⋯⋯消息 (如果屬實) ,近來習主席訪歐盟有談到中國參與歐盟《服務貿易協定》的談判;另一方面,台灣已加入RGF (Real good friend)促進國際服務貿易自由化的非正式談判組織。倘若中國加入後,台灣對該組織成員開放的項目,也要對大陸開放,目前反不反服貿都沒有任何意義,除非台灣走向鎖國!內心很真實的問過自己,審慎面對中國比起鎖國當然是「利大於弊」。

另外,如果用「反中」這個廣義內涵來看待兩岸貿易自由化,而沒有將反中內涵進一步操作化及類型化,也許這對於解決服貿議題的幫助不大。試著將激進派(逢中必反)置於反中光譜的最左方,執政者是否更應該擅加利用偏左、置中、偏右,及最右方的反中內涵(也許可放棄最左方及偏左),詮釋這些反中者的意向及價值觀,並釐清其疑慮,如此,相信兩岸貿易自由化政策的推行可更為順利(當然,必須操作化及類型化處於反中光譜位置的內涵)。初步推估應該有不少認為必須面對中國卻仍處於反中光譜之中的民眾,而「恐中」不知應放在光譜內那個位置,執政者如果可深入理解這些疑慮,取代廣義的反中內涵來面對人民,相信這樣可得到多數認同。學運的訴求及330遊行民眾的反中光譜會在那裡呢?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李源老師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7) 人氣()